- ·上一篇文章:福建龙岩一能源企业罐区发生爆炸 救援正在进行
- ·下一篇文章:萍乡12人救援队的72小时:转战三地,疏散百名被困者
吉林80后工作队入驻山村:扶贫一线涌现“青春力量”
中新网吉林7月11日电 (石洪宇 孙博妍)“83、86、90”,这些数字代表出生年份时,意味着村里来了一批“少见”的年轻人。1986年出生的刘志带领驻村工作队进驻榆树沟后,村班子的平均年龄“直线下降”,村部里的电脑开始发挥作用,田间地头、村路上也有了活络的迹象。
刘志代言农产品。刘志供图
榆树沟村是“稻米之乡”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所辖村落,距离县城80多公里,乘车需要两个多小时。受制于地理位置,村里的年轻劳动力持续减少,“平均年龄将近50岁”,出现贫困户56人。
2016年,在舒兰市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工作的刘志来此任驻村第一书记,此后1983年出生的李铁柱、1990年出生的马博文陆续到来。
“之前我们还在议论,怎么派了一群娃娃来。”村民任艳春认为,“从岁数上看,这群年轻人不一定靠谱。”他的依据是村书记57岁、村主任52岁,“太年轻吃不了农村的苦头。”
刘志是用勤奋打开局面的。到岗后,他和村干部一同走访贫困户、残疾户、五保户。了解到各家的情况后,他用笔记详细记录相关信息,而后制成表格。这些让上了年纪的村干部头疼的工作,刘志做得出色,“材料和报表当天就能出来。”
刘志说,“找到贫困的因果和逻辑关系很重要,这些材料是寻找扶贫政策、打造扶贫产业的依据。”此后,李铁柱、马博文前来支援。
刘志在田间劳作。刘志供图
在村里,他们租住了一处民房,房前屋后种满了蔬菜。由于热情好问,村民经常到这里“指导”他们种菜的技巧。劈柴烧火、洗衣做饭,三人各有分工。
在工作上,三位年轻人的分工和特点也各不相同。李铁柱是退伍军人,遇到压力和阻力时,军人的执行力会体现来;马博文“头脑灵活”,总是能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;刘志则勤快、热情好客,联通上下级,给村民做工作相当在行。
他们结合当地的自然及劳动力情况,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,最后决定上马黑木耳种植产业。
刘志两次找到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孙丽敏洽谈合作社事宜,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此打工,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年终拿到分红。“刘书记很恳切,说想让村子好起来。”孙丽敏说。
有了产业项目兜底,三名年轻人采取“蚂蚁也是肉”的策略抓多种经营生产。种植糯玉米,李铁柱打头阵,难点由其推进;马博文寻找种植技术支持,刘志侧重销路和寻找政策支持。
当“产品”下线经销商来到村里收购时,村民给三人“好评”:“这些年轻人挺不错,把村里当家”。
年轻人的热心肠也深入人心。村民王继磊家中起火,刘志从自己家里拿来衣物供其换洗,去探望时又扛来50斤大米。在他的协调下王继磊住到了敬老院。贫困户李桂芬老人的轮椅则是三名年轻人协调到的。
时至今日,村庄里的青春元素已不可或缺。三名年轻人跑步时,会跑向附近山峦;同时他们也习惯夜晚加班,“发现问题不能过夜”是工作原则。夜很深了,他们会与巡逻队汇合,“挨家挨户看看,路上和乡亲们聊聊家常”。
三位年轻人最终会同吉林地区扶贫力量打了一场脱战攻坚战役。截至目前,吉林市已脱贫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95.1%,胜利指日可待。
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也容易建立,在舒兰新冠肺炎疫情吃紧时,刘志与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取得联系,对方邮寄来数百个口罩。
“如果在外面发展得好,机会合适想投资就回家乡看看。家里山清水秀,能养牛,还种了甜玉米和木耳。”刘志在电话里说了家乡的情况,对方也给出了积极回应。(完)
(window.slotbydup = window.slotbydup || []).push({ id: "u5891748", container: "_i630znox87b", async: true });[img]//cpro.baidustatic.com/cpro/ui/cm.js" async="async" defer="defer" >